什么是时尚?

什么是时尚?

hyde12345 2025-05-26 装修装饰 2 次浏览 0个评论

时尚

对时尚毫不关心的人固然不够时髦,而脑中只盘旋着时尚、时尚……这个词的人反而更不时髦。

这两者乍看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体现了相同的态度,那就是缺乏对他人的考虑。或者说,缺乏对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何形象的想象力。

每个人都会给人留下印象。从时尚层面来说,“印象很好”当然是赞美的意思。印象可能是一种清洁、清爽的感觉,亦或是土气、沉闷、乏味等感觉。

比如同样是医生,穿白大褂的时候会有给人一种不太容易亲近的感觉;而当他(她)穿便服来家中应诊时,就会让人感到很亲切,似乎可以畅所欲言。只是服装改变,就能让我们改变对一个人的印象。

“印象”的反义词是什么?是“表达”。用英语来表述的话就很容易理解。“印象”英语为“impression”,是指外界事物被刻印在内心(in)的过程。相反,“ 表达”英语为“expression”,就是把内心的东西向外(ex)用可见的形态显示出来。“印象”是向内的,而“表达”则是向外的。

现在,提到时尚,很多人都会将其与“表达”联系起来,比如个性表达、自我表达等。一个人穿着打扮得太朴素,就容易被说缺乏个性,需要更多地彰显自我。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对流行敏感的人,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如同穿制服的人一般,因为他们其实都穿着差不多的没有个性的服装。看看年轻女性吧!她们基本上都穿着类似的吊带衫、吊带连衣裙,外面有时再套一件薄薄的开衫,脚上通常都是厚底高跟凉鞋。

如果自我表达的“自我”是在追赶流行中被塑造出来的,那么能表现的也只有流行而已。如果独特的服装是在商店买到的,那么“绝对独特”的服装根本不可能存在。所以大家穿着的服装都差不多。前几天我穿了一件自以为很独特的衣服参加聚会,结果发现竟然有个人和我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让我感到极度尴尬。

时尚不是自我装点,反而应该是对他人的关怀和体贴。如果从这个角度来选择服装,你的品位就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把使他人悦目作为一种考量,也就是将对他人的关怀精神融入其中,这可能是时尚中最重要的要素。

我出生在京都,从小就经常与艺伎、僧人擦肩而过。他们的服装都非常特别。艺伎的簪子和发饰都异常华丽,窸窸窣窣行走于夜色之中;而和尚则衣衫褴褛,只穿一件单薄的袈裟,在夜幕中托钵而行,脚踏草鞋,沙沙作响。一个是用华丽的打扮来款待客人,另一个则是用简朴的打扮来接纳众生。尽管两者截然不同,但他(她)们都不是为自己而打扮,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心系他人的“关怀”之道。比如在烈日当空的夏日里,穿上一件白色的和服,外面再罩一层透明的黑色轻薄的絽[1]或纱[2]的罩衫,使他人的眼睛感到凉爽。

江户时期的人们把时尚叫作“粹”,指那种既成熟又有韧性,同时富有魅力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由潇洒、坚韧和妩媚交织而成的风情。哲学家九鬼周造[3]在其1930年发表的《“粹”的构造》一书中,列举了艺伎的经典美态,包括薄纱披身的姿态、沐浴后的样子、柳腰、鹅蛋脸、流转的目光、和服后领露出的脖颈[4]、和服左下摆隐约露出小腿[5]。可能说得有些夸张,但九鬼周造所列举的例子与现代的吊带裙在某些特征上奇妙地相似。只是其中不仅仅是妩媚,还有一种可以称为张力或韧性的心灵状态,这是不同之处。

穿和服的艺伎

人们常说地位造就人,同时也常说服装造就人。这是因为时尚能够轻微地、甚至有时候强烈地撼动我们身体的形象。

例如,它与性的意象游戏。人们容易对赤裸的身体感到厌倦,但对胸口、袖口、深开叉或从下装微微浮现的内衣线条却深深着迷。这些塑造了我们欲望的形态。

时尚创造了品位和优雅等情感肌理。情感和时尚紧密相连,它细致地表达出放松、成熟、性感、调皮等细微的心情波动。

时尚还决定了人们意欲摆脱社会包围的抵抗风格。逞强、脱离、冒进、腻烦,这些都是时尚最擅长的游戏,在这种形象的摇摆中,人们慢慢地选择和确定自己。

让自己一直处于可变状态的行为,就是时尚。

流行

天气一变冷,我就想打扮得更时尚一些。当夏天快结束时,我就开始心痒痒了。我喜欢在休息日到街上闲逛,给眼睛做做准备运动,或者去常去的店里问问:“有什么新货吗?”

打扮得漂亮,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这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是,人们为什么想要新衣服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立刻回答。

比如说小饰品、手机或化妆品,别人有了自己也就想要。房子或钢琴可能也是如此,恋人也是一样。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都有,所以我也想要。

然而,大家都拥有的东西,反而也可能成为不想要的理由。在街上遇到和自己穿同样衣服的人,谁都会感觉不舒服。

对于大家都有的东西也想拥有,而有时候大家都有的东西又让人感到腻烦。人类真的是一种复杂的存在。

购物时,我们的原则是寻找那些大家都有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东西。不过这并不难,普遍的做法是选择和大家差不多,但在颜色和风格上稍有不同的东西。比如说,今年开衩裙流行,大家的衣服都在左大腿前面开衩,那么我们可能会稍微改变开衩的位置,或者将开衩加深一点……

几乎与大家相同但又稍有不同的风格是最好的——他们讨厌整齐划一,总是想与多数人保持一定距离,所以想涉足与大众不同的未知风格——位于时尚中心的人就是如此。有的人等到某种时尚完全融入社会才跟风,他们不愿落后太多以免引人注目,而是在不太迟的时候悄悄跟上。这些人其实是最容易被时尚左右的人。或许他们只是无法坚持穿上一代的时尚,因为店里已经不再出售那些旧的款式了。

这样一来,大家都不愿意与众不同,但也不想和他人完全相同,以此为核心,社会中的人们缓慢地呈现集体移动的趋势。

与此同时,服装就成了虽然还能穿但却无法穿着的东西。不仅是衣服、汽车、歌曲、包包,许多在功能上还完好的物品,根据时尚的标准早已被判出局,这就是这个时尚社会的严酷规则。可是,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害怕走出这种规则呢?

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用来支撑自己的,是各自的自我形象。然而,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明确回答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我是个捉摸不定的存在。虽然我们经常把“我”挂在嘴边,但实际上意识常常迷糊。比如一受到恭维就上头,一点小事就让我们情绪不稳,无法自控;甚至会一次次地犯相同的错误。因此,我们其实对自己的了解并不深,也不知道到底什么适合自己。所以试穿衣服时,总会忍不住问身边的人:“这适合我吗?”

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样子其实并不清楚。作为自己的招牌的脸,自己完全看不到,可是每天都必须把它展示给别人,这样的毫无防备真的令人担忧,而且很容易被人误解。因此,为了确保彼此眼中的自我形象准确,我们会提前想办法微调。那就是大家互相成为彼此的镜子,映出自己的形象。尼采曾说:“对每个人来说,自己都是最遥远的存在。”这或许就是我们基于时尚的共同的想法。

这种“寻找自我”的过程很可能会无休止地持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将穿流行的服装当作一种保险。这是因为,时尚本就是在大家穿着相似的前提下,稍微尝试一些冒险,调整自己的形象。人们可以稍微引人注目,穿得稍微显眼,但同时也常常想隐藏在大众之中,伪装自己,就如受惊的家畜会想尽办法钻进群体中隐藏起来。当我看到时尚界如此一致的流行趋势时, 脑中不由得就浮现出这个画面。

然而,也许有些人穿着与大家一样的衣服,却正是为了勉强压抑住心中如炸弹般的情感。还有的人,穿上几乎无人察觉异样的做工精细的西装,把它当作城市战场中的迷彩服,把自己与时代的违和感隐藏在衣服下,过着如城市中游击队般生活的……

相比那些较为保险的服装,这种城市迷彩服作为衣服而言,无疑充满了更多的紧张感。说起来,这让我联想到凶犯被逮捕,人们看到他们时,常常会让人惊讶,因为他们看起来如此平凡的外表下竟然藏有那么强烈的凶暴意志,令人难以置信。

盛装与简约

过去,说到时尚,必定是指“盛装”。“我想要那件昂贵的皮草大衣”“那枚戒指不错”“我想穿那种华丽的礼服……”等等。更奢华、更美丽、更性感——用各种方式比平时的穿着更上一层楼,这就是时尚的定义。曾经的时尚显然与简约或寒酸无缘。

在社会阶级和阶层分明的时候,便是如此。大家都希望能升级自己的社会地位,变得更富有、更华丽、更优雅。

即使到了20世纪,阶级社会逐渐瓦解,这一方面也并未改变。大众社会中诞生了明星阶层,电影明星,尤其是女明星,无论在电影中还是在私生活中,都试图模仿上世纪的上流阶级。她们扮演公主和名媛,成了现代的灰姑娘。

然而,“二战”后,日本社会的阶层差异迅速缩小,出现了“一亿总中流化”[6]的现象,社会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在阶级差异极大时,上升志向是令人向往的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但当社会环境变得相对富足时,“比大众稍高”的位置不再显得那么耀眼,成为一个仿佛触手可及的梦想。

人类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当他们并非获得幸运女神的青睐,而是通过巨大努力或费尽心机才获得了某些东西之后,便会觉得这些东西丑陋。它们不再是被憧憬的对象,而是被嫉妒的目标。于是,人们开始选择那些不被人憧憬,甚至被鄙视的东西,这反而显得有些英雄气概。例如革命运动(大多由上流知识阶层引导),以及所谓的六十年代的“dropout”。那些本来有望事业有成的人,为了追求“自由”,选择放弃工作,跳出常规轨道的生活方式。这种逃离竞争社会的生活方式还催生了“嬉皮士”这一群体。长发、随意的打扮、穿拖鞋……这是一种价值观的颠覆,正是对“简约”的回归。

穿着印花服装的美国人,展现1960年代嬉皮士的风格

有趣的是,即使是那些已经达到顶峰的人,也开始了与之并行的生活方式。有钱人为了显示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富裕,他们并不展示自己是如何努力的,而是展示如何轻松享受生活。他们把晒黑作为时尚。晒黑的皮肤象征着他们的休闲生活。然而,在过去晒黑是体力劳动者的标志。在大多数人从事办公室工作或销售工作的时代,体力运动成了业余生活的象征。于是,在健康理念下,越是高层管理人员越给人“会玩”的印象。所谓的“陆地冲浪者”[7]也是这种形象的后裔。从此,回归“简约”成为时尚的一个固定模式。

其中有两种既典型又极端的“简约”时尚:朋克和流行主义。

毫无疑问,朋克时尚是对世俗的中规中矩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挑战。铆钉、链条耳环、飞机头、破旧的夹克和恶趣味的妆容……聚集时,他们常常以粗俗的姿势蹲在地上。然而,即便如此,朋克如今也已成为时尚菜单中的一项,如同重金属音乐[8]的制服一般,但明显失去了其原有的张力。

贫穷主义

贫穷主义,即有意穿看上去贫穷的服装。皱巴巴、破洞、散线、肮脏的时尚。先锋派的时尚总是从传统价值观的破坏开始,因此常常以令人蹙眉的寒酸模样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乌鸦族和垃圾摇滚等风格曾流行一时。

与社会主流保持距离,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帅气。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悖论。

盛装与简约的交融

如今的时尚界,盛装与简约的极致交织在一起。其实,这种景象自古以来就有。在红灯区,有盛装打扮的艺伎,她们华丽、优雅、成熟、性感,这是穿着的极致。而在城镇中,紧邻红灯区的就是寺庙神社。这可能是因为有精进落(指日本僧人结束修行后重返俗世生活方式的习惯)这一习俗。在日本的大多数城镇,红灯区与寺庙区相邻。从寺庙中走出的僧侣,身穿简单的缁衣,脚踏草鞋,持碗在市区化缘。他们自愿把自己置于社会底层,处于最贫苦的境地。正因如此,那些处于富足中却不得不承受痛苦与悲伤的众生,在往生时才能够得到他们的治愈。正是在极致的贫穷中,人们才拥有真正的悲悯。

当所有人拥有相同的感受和价值观时,成为那种反其道而行的“杂音”,即所谓的“脱离”,这是真正的帅气。人生“偏离”的群体——例如艺伎,尽管她们在穿着上是华丽的极致,但她们中的许多人原本也是遭遇到某种不幸才无奈开启了边缘人生——若她们将“偏离”这种被动境遇,转变为主动选择“脱离”主流的姿态,这就是时尚的一种极致。过去所谓的“意气地”[9],指的就是这种生活方式。正如埃里克·吉尔[10]所写的,“时尚更适合精神而非肉体”。

奢侈

过去——也就十年前左右(20世纪80年代),高消费主义盛行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标语:“奢侈是美好的”。这显然是对太平洋战争时期“奢侈是敌人”这一标语的戏谑。

当然,就个人而言,日本人并没有突然变得富有。电视上播放的时尚剧集里,刚工作两三年的女性似乎都住在青山附近的时髦公寓里。但实际上,她们的生活环境与此相差甚远,只是在衣食消费上勉强感受到一些宽裕。

背着大包,英姿飒爽地完成工作后,顺道去一家简约的精品店逛逛,再与朋友去吃所谓的意大利菜,最后回到并不高级甚至有些寒酸的公寓,换上运动衫,慢慢喝着罐装饮料。这种不知是富足还是贫乏、充满矛盾的生活可能让人感到不安,因此对奢侈和高品位的向往不断升级。我印象中,好像有个叫“贵族生活研究所”的企业内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

我们大致上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东西(虽然大多是流行品)以后,我们却还是喃喃自语“想得到想要的东西”。似乎我们的欲望变得空虚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似乎就已经走到了这个阶段。

然而,奢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事情。有时,奢侈的程度越高,反而越接近贫穷和节俭。

例如,奢侈的条件之一是拥有充裕的财富。但是,财富,尤其是金钱,人们拥有越多,对失去它的恐惧就越强烈,反而变得害怕花钱,于是变得吝啬。是的,变成守财奴。

当你想要拥有某样东西时,你会像被施魔法般似的被“那个所有物”诱惑和束缚。所谓爱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你想将某个异性“据为己有”时,你开始非常在意他(她)是否对你以外的人感兴趣,开始过度关注他(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甚至对无关紧要的事情展开妄想。当对方察觉到你的嫉妒心时,会反过来利用这一点。他(她)故意表现出背叛的样子,让你不知所措,并用尖锐的话让你伤心。这样对方就掌握了主导权。在这里,主从关系发生了逆转,想拥有的一方反而被支配。

说回金钱的例子。拥有越多的金钱,就越会被金钱支配。因此,为了避免支配关系的逆转,一旦获得金钱,就应该立即花掉,而不是积攒起来。不是因为想要什么东西(那样又会被“想要的东西”所束缚)而攒钱花钱,而是要将金钱像流水一样使用到即或是不需要、不重要的东西上去。要自由自在地使用直至一分不剩。

所以,真正的富有,真正的奢侈,应该发生在所有者和被所有者之间不会产生这种反转的关系中。如果只是尽情地拥有物品和人,这种富有会反过来被物品和人支配,变成一种不自由。

即使是时尚,对富有和奢侈的欲望也是非常奇怪的。破旧的、下摆脱线的、满是补丁的、皱巴巴的衣服……这些“贫穷”的演绎,往往成为非常昂贵的、抢手的商品。破旧的牛仔等旧衣服被称为“复古”,价格甚至能卖到一百万日元。在岚山和修学院,有各种各样豪华的公寓,但有些人偏偏要寻找京都市中心那种门面狭窄,进深很深的古老而黑暗的房子,或者是冬天会有冷风灌入的倾斜式的木结构房子。在佛罗伦萨,想要彰显品位的人,会特意在房子密集的市中心选择那些住起来不太方便的房子。

在过去,黑皮肤是体力劳动者的标志,因此大众都爱展示白皙的皮肤。但现在情况恰恰相反,晒黑成了富有的象征,因为它能彰显出你有闲暇时间去享受日光浴。那些没有这种闲暇的人,甚至会特意去美黑店。曾几何时,胖代表富裕,瘦则是贫困的标志。而现在,肥胖成了底层劳动者的象征,不用劳动的人则显得苗条,肥胖甚至成为一种歧视的符号。肥胖被看作是没有时间和精神余裕管理自己健康的证据。

然而,那些尽可能拥有很多东西,却被这些东西折腾得团团转的“暴发户”实在令人可怜;而过分在意形象和外表的“新富”们也给人一种很没品的感觉。

那么,问题来了:

你是每天穿不同的衣服出门?还是买几件同样的衣服,每天换着穿?

你是每天在实惠的餐厅吃一顿还不错的饭?还是选择平时中午和晚上都在办公室吃便利店的饭团或甜面包,但每周去一次高档餐厅用餐?

品牌

大约十五年前,我因为工作住在德国。一次,一个喜欢汽车的朋友从日本过来玩,我们一起在街上散步时,他突然大声喊起来。他对德国用奔驰作出租车感到震惊,因为在日本那是普通人买不起的豪车。

当时日本用皇冠或卡罗拉作为中型出租车,但奔驰被认为是配备专有司机的超豪华车。所以看到德国街头略带尘垢的奔驰随意地在等客的情形,他感到非常惊讶。当然,现在日本人对奔驰的感觉已经变成了一种略讲究的“富家女”用来玩耍的车。尽管如此,如今在拥挤的市区里,兰博基尼、高高的四驱越野车在商业街与自行车和摩托车一起并排行驶的情景,看起来就像漫画一样。

不仅是汽车,品牌本应该是用最尖端技术制造出来的高质量产品,但在日本,这却奇怪地变成了漫画或笑话。比如在大阪南部,穿着香奈儿吃章鱼烧成了一种风景;或者棒球选手在前往赛场时,却一身高尔夫装束,手里拿着一套路易威登的包;穿着校服的女高中生拎着路易威登的包也是常见的景象。

作为礼物带去的和果子,出席仪式穿的和服,相亲和会晤时订的高级餐馆等,这些具有历史厚度的东西,我们对其有明确的品牌意识和等级标准。但衣服和包包,由于缺乏这样的历史传统,除了极少数眼光独到的人,品牌对于一般人来说基本是无意义的符号。

因此,“品牌倾向”这一表达带有一种无脑的被这些符号迷住的含义,就是因为“别人也有”,所以跟风买来撑面子。没有鉴赏力,只是根据品牌的名声和形象来买而已。在时尚中,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最轻浮的。这与在一些人胸前得意闪耀的大企业铭牌或议员徽章是同一类东西,一样可悲。

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这种时尚狂热的顶峰。大家先是一窝蜂涌向设计师品牌,接着又迷上“无印”。这真是讽刺,但还没完。荒唐的是,还出现了试图将家世时尚化的新贵族主义推动者,最后连身体也开始追求品牌化。超级模特的身材成了终极品牌,大家纷纷开始节食和锻炼。

在这里,品位和品牌并不总是联系在一起。所以,对于真正重视品味的人来说,不被品牌左右才显得更帅气。

本来,品牌是与时尚完全相反的东西。技术出众(如奔驰等),基本款不变,超越流行,不会因过时而被淘汰……到底哪个品牌适合自己,在这件事上人们眼光受到考验。物品的选择中体现了个人的品位和自由。是的,自由。品牌是人的选择,而不是人被品牌所选。

不过,品味的变化总是直接与所属阶层的升级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穿戴的物品,可以感受到那种阶层上升的感觉。说起来,品牌原本是指在自己所有物(如家畜)上烙的印记。品牌本是自由的表现,为何反而变成了人们依附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看,从早前时期的品牌,到品牌本身的时尚化、符号化,再到如今重新聚焦于时尚之后的品牌,似乎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尽管衣服还没坏,但因为不再流行就不再穿,以及总是想穿最新款式的时尚态度,这种对新时尚的追求(新物狂热),当人们对此感到厌倦时,首先注意到的是二手衣服。二手衣服渗透了时间的厚度和沉淀,甚至让人感受到一种对被遗弃衣物的哀怜情绪。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不断追求新潮时尚的“让人无法忍受的轻浮”的潜在抵抗。

社会将一切物质都能转化为时尚消费元素。当前的第二次品牌热潮,或许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抵抗。深深扎根于发掘物品的时间触感和厚度,及其生产传统……这被认为是最高的品位。作为经历过1980年代时尚狂潮的人,对于这种新的品牌取向趋势,不禁心生几分敬意和信心。

注释

1.絽:一种在纵向或横向编织时形成格子状空隙的丝织物,用于夏季和服面料。

2.纱:一种通过将横向纱线与纵向纱线交织形成空隙的薄网织物,用于夏季和服面料。

3.九鬼周造:哲学家,京都大学教授,受海德格尔等存在论的影响,著有《偶然性的问题》《人与存在》等。与此同时,他富于艺术感受性,在著作《“粹”的构造》中,从独特的视角分析研究了日本的传统文化。

4.此处原文直译是拔衣纹,和服的一种穿法。将重叠的前领上推,后领下拉,使颈部的肌肤较大面积露出。

5.此处原文直译是左襟,和服前部左下摆。芸者等穿着和服走路时,用左手扶住,是一种和服穿着的风韵。

6.一种大众观点,认为日本人绝大部分属于中产阶级。这种观点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译者注

7.陆地冲浪者:指那些在街上抱着冲浪板,装作很专业的样子走来走去的人。

8.重金属音乐:一种硬摇滚,主要指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摇滚乐及其乐队,以金属般的音响为特点。

9.坚韧的、有志气的,指一种女性魅力。——译者注

10.埃里克·吉尔:英国的字体设计师。在他开发的字体中,Gill Sans特别有名。他在工业设计和工艺方面也有许多著作。

本文摘自日本哲学家鹫田清一的《穿着哲学逛街去:时尚现象学》,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刊载,标题为编者所拟。

《穿着哲学逛街去:时尚现象学》,【日】鹫田清一/著 舒敏/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25年2月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什么是时尚?》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