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高校“反内卷”,要捋顺“去绩点”后的育才路

新华每日电讯:高校“反内卷”,要捋顺“去绩点”后的育才路

hyde12345 2025-08-01 中式家装 1 次浏览 0个评论

近日,北京大学宣布从2025级起全面取消绩点(GPA),不再在各类本科学业评价中使用绩点作为量化标准。这一举措迅速登上热搜,引发教育界和社会舆论关注。舆论之所以如此聚焦,既是因为北大的改革力度很大,更因为“绩点焦虑”在中国高校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性困境。

绩点,是一种源自西方的学业量化工具。绩点制度曾被认为是量化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实用工具,便于排名、评优。但长期实践中,这套制度逐渐从“评估工具”异化为“评价霸权”,不仅主导了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更在无形中绑架了一些学生的成长路径。

一些不良现象开始出现。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期间不敢自由探索知识的海洋,而是把宝贵的大学时光用来刷题和追求高分。部分学生放弃感兴趣却难度较高的课程,转而选择容易拿分的“水课”。有人为了拉高绩点反复重修分数不理想的课程。一些课程被学生评价为“坑课”,并不是因为知识内容无意义,而是因为影响绩点。一些高校甚至出现“老师用绩点和学生交换评价”的情况,严重损害教育公信力。

北大此次取消绩点,不是简单地“去掉一个数字”,而是一次从理念到机制的深层次改革。从“分数导向”到“成长导向”,高等教育不应再以“可比分数”作为唯一标尺,而应推动人才培养回归教育本质,强调成长性、多样性与创造力的综合发展。

此次北大的改革,提出课程可采用等级制评价,并取消课程优秀率指标,部分课程允许以P/NP(通过/不通过)形式记载成绩。看似宽松,实则为学生打开了挑战性学习的大门。学生可以放心选修更具深度或跨学科的课程,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乃至创新创业,而不必担心这些事情“拉低分数”。教育的价值,也有机会摆脱“平均绩点”的单一算式,重新建立起个性发展和多元评价的制度空间。

当然,“去绩点”并不意味着“去评价”。学生依然需要被激励,优秀依然应当被识别。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构建一套更科学、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多元评价体系,既能识别能力,又能激发潜能。

高校应着力推动过程性评价、项目式考核、个性化成果记录,如项目成果、课堂参与、小组协作、论文写作、社会实践等都可纳入评价体系,就更有机会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也要更新教学理念,跳出分数逻辑,注重启发式、批判性、跨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更需转变心态,从“绩点焦虑”走向“能力培养”,摒弃“功利学习”的心态,主动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以兴趣驱动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科研实践、跨学科融合、创新竞赛等方面大胆尝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此同时,学校也要明确制度边界,防止评分主观化、标准不透明等新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需要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桎梏。真正从制度上缓解“内卷”,打破“分数焦虑”,仍需更多高校跟进改革,形成教育理念上的合力与制度创新上的协同。

社会对高分的迷信,也需要进行反思与修正。无论是用人单位对学历、绩点的片面看重,还是学生家长将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焦虑投射,都在不同层面加固了“绩点至上”的选择。取消绩点的“勇气”,不能只留在校园,还要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这要求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出台针对高校招生、毕业推荐、人才认定等方面的多元化改革方案,推动从“高分依赖”向“多元成才”转变。

只有捋顺“去绩点”之后的育才路,打破“分数中心主义”的思维惯性,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以成长为导向的制度体系,我们的大学才有可能真正从“选拔者”变成“成全者”,为每一个年轻人铺就通向未来的宽阔道路。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新华每日电讯:高校“反内卷”,要捋顺“去绩点”后的育才路》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