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铺路搭桥,上海有新动态。
6月30日下午,以“数字技术驱动产业变革”为主题的“3E讲坛”在上海举行,这也是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2025年启动的首期“3E讲坛”。

本文图片均由 颜震杰 摄
“这也标志着上海市正式启动推进国家人社部赋予上海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三大任务。”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炜在活动致辞中表示。
“3E”是指“赋能Empower”“创新Evolve”“发展Explore”。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祝颖华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对此解读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在于创新,“3E讲坛”正是以“创新”为目标导向,通过政策支持为人才发展赋能,最终实现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一理念,本次讲坛邀请了知名专家分享解读新技术如何重塑制造业未来,包括工业物联网平台的主要功能、技术栈和发展趋势,以及工业大语言模型、智能机器人的实践案例。此外,本次活动设立“专技核心舱”洽谈区,推动企业与专家直接对接。
澎湃新闻从现场获悉,活动当日,上海市首届数字技术专业职称评审正式启动,涵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密码工程等14个专业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全国首个推出的数字技术全领域覆盖的职称评审体系,该评价体系精准对接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需求,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上海重点产业。
改革试点的“上海方案”
5月22日,人社部印发《关于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利用2年时间,开展博士后工作、职称和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家工作、留学人员回国、综合服务及其他工作等6个方面24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工作试点。
该通知中公布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事项目录》中,“探索完善职业资格国际(境外)认可机制”、“以赛事引领促进数字人才选拔培养” 以及“聚焦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举办专家创新大讲堂”等三项正是国家人社部赋予上海市人社局的三大任务。

《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事项目录》明确指出,针对“聚焦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举办专家创新大讲堂”试点事项,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精准选题,优化专家创新大讲堂举办机制,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带动作用,强化央地协调联动,推动前沿学术技术研究成果在地方的落地转化,促进当地产业人才融合发展。
李炜表示,“3E”讲坛是上海落实国家专业技术人才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期望通过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人才评价和培育新模式,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提供“上海方案”。
“‘3E’讲坛旨在构建‘五个一’人才服务生态——邀约顶尖专家、打造智库平台、启动高级研修、开辟职称评审新赛道、构建供需对接枢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祝颖华如是说道。
实际上,这是“3E”讲坛第二次成功举办。2024年11月,举办首届“3E”讲坛时,来自人工智能、化学研究、文物保护等领域的3位专业技术人才聚焦行业前沿,分享最新科研实践成果。
不同的是,本次“3E”讲坛的侧重点转向了垂直细分领域,即“数字技术”领域。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教授陈明、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智能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黄猛分别就“飞速发展的新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和思考”和“工业云平台、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两个话题进行了分享,其中结合典型实践案例,系统阐释了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路径。
人才优势是上海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之一,如何用好专家资源,推动其与数字技术人才的“面对面”的交流,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祝颖华透露,当前,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人数为32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比超过一半,人数超过180万人,成为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关键力量。因此,为数字技术从业者提供职业发展“标尺”,填补新兴领域职业发展通道的制度空白成为重要课题。
启动数字技术专业职称评审
本次活动上,同步“官宣”正式启动上海市首届数字技术专业职称评审工作,明确涵盖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密码工程等14个专业方向。
事实上,2024年7月,《上海市工程系列数字技术专业职称评审办法》已先一步正式印发。该办法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数字技术分类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专项的14个专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数字化管理、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机器人、增材制造、数据安全、密码工程)全部囊括,建立符合数字技术职业特点和人才职业发展需求的职称评审制度,形成集聚和培育数字技术人才的合力。

本次评审工作的正式启动,也意味着上海数字技术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也是全国首个推出数字技术全领域覆盖的职称评审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该评价体系精准对接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需求,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上海重点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该职称评审体系在评审机制方面也实现了新突破。一方面,评价标准实行代表作制度,结合数字技术的专业特点,对传统的论文、项目等评价要素进行弱化,注重考察实践能力,将发明专利授权、制定技术标准、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推进成果转移转化、数字化平台设计开发等作为重要的评价要素,强调技术创新及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实际贡献,着重考察和培养数字技术人才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该评价体系探索实行“举荐制”:业绩贡献突出者,突破学历、资历限制,可以通过“直通车”“绿色通道”“举荐制”等机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此外,还推出了“一产一策”的精准评价。
“这是以创新价值、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祝颖华表示,更重点考察人才的实际贡献和市场价值,希望以此能为数字技术领域人才提供更灵活的成长通道。
匹配导师,“面对面”解决技术痛点
设置“专技核心舱”,是本次“3E讲坛”的又一大亮点。简单来说,平台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出发,精准匹配到专家资源,搭建供需对接桥梁,不仅促成专家与企业人才的“面对面”深度交流,更建立了长效的“辅导机制”,可以推动后续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在本期“3E讲坛”上,“虚拟仿真智能专家”与“智能故障处理系统”两大项目现场签约,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教授陈明、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智能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黄猛将分别担任项目导师,为项目提供技术落地指导。
“虚拟仿真智能专家”项目负责人黄秀倩指出,在零件设计这一高度专业化的领域,经验匮乏严重制约着工程师的设计能力与效率,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新手工程师普遍面临三大痛点:制定科学设计策略困难重重,性能问题束手无策;冗长高昂的培训周期推高成本;产出产品竞争力弱、性价比低;海量仿真数据杂乱无章,整理耗时费力,导致设计迭代缓慢,市场响应滞后。
在黄秀倩看来,“虚拟仿真智能专家”项目将深度融合工程知识库与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赋能设计全流程。尤其可以为新手工程师提供数据驱动的零件设计策略建议,并辅助快速识别设计缺陷,智能推荐优化方案;此外,还能实现实时追踪行业动态与最佳实践,并能自动化处理、结构化归档纷繁的仿真报告,释放工程师的生产力。
“各位都有车子,目前使用场景下有车辆故障,大家会首先在手机线上问询,第二是进店,手机问询会存在故障描述不清楚,进店会存在零件缺失,有二次进店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想做一个AI故障处理系统”,来自上汽大众的蔡怡凡如是引出“智能故障处理系统”项目的设计出发点。
她对澎湃新闻表示,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及时获取并应用与自身产品相关的全球召回信息,对企业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及供应链管理具有重大价值,更是满足客户对产品安全与法规符合性的核心要求。然而,当前企业面临三大痛点:召回信息分散、语言壁垒高、人工筛查成本巨大。

而“质量召回智能专家”项目则期望通过智能爬取官方召回公告、构建结构化知识库、支持自然语言精准问答,并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定向推送至相关部门,实现召回信息的“主动获取-智能解析-精准应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强化风险防控、驱动质量预防,并将召回案例中的缺陷模式、原因及后果转化为FMEA的动态输入,助力企业从设计源头识别关键产品特性与工艺管控点,借鉴友商教训预防同类问题,降低质量损失风险。
蔡怡凡表示,“专技核心舱”的设置,其实是为企业技术人员搭建了能与领域专家直接对话的高效沟通平台,期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早日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与项目的落地。
此外,以讲坛为开端,将开展为期五天的“数字化转型——新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高级研修班,培养掌握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本年度还将启动79个高级研修项目,涵盖数字化转型、大数据等前沿领域,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项目将在11月的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对接大会上展示。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上海启动专技人才管理改革试点任务,升级“3E讲坛”赋能新质生产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